<<登录旧系统审稿   登录新系统审稿>>

建议您登录自己的邮箱点击审稿链接自动登录审稿系统 ×

在线办公

过刊浏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中国与经济全球化
  •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是推进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本文回顾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的参与情况,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贡献者。面对当今世界出现的“逆全球化”“去全球化”现象,中国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仅没有关闭,而且越开越大,成为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坚定推进者。本文认为,为促进构建更加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目前应着重做好深化投资贸易领域改革、推动金融领域更加开放、完善自贸区...
  • 作者:胡必亮 李昊泽
  • 全文[ PDF 1342.0 KB ] 2019.6(6):4-12  共有 3299 人次浏览
  • 新发展理念对新自由主义的超越
  • [摘要]在新自由主义引领的全球化历史场域中,中国如何面对挑战和机遇,超越新自由主义,这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具有科学性的一个关键问题。在新时代坚持新发展理念,也就是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与新时代中国实际的创造性结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新发展理念不仅面向中国实际,而且面向世界历史。在传承马克思对资本现代性和资本形而上学批判的基础上,新发展理念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实现了对新自由主义的双重超越。
  • 作者:孙琳
  • 全文[ PDF 1204.0 KB ] 2019.6(6):13-20  共有 2968 人次浏览
  • 国外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下)——从法兰克福学派到人本主义与结构主义的争论
  • [摘要]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是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各种思潮迭起的时代,从法兰克福学派到法国二战后马克思主义研究,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解释思路,对当时及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一发展逻辑中,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结构主义等成为当时的主导性思路。这些不同解释思路的出现,既对理论发展内在逻辑产生了影响,又对时代问题进行了思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时的发展状态。理解这一过程对于推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无疑具有理论的借鉴意义。
  • 作者:仰海峰
  • 全文[ PDF 1930.0 KB ] 2019.6(6):21-35  共有 3207 人次浏览
  • 生态马克思主义技术生态转向的四维辨识
  • [摘要]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新兴思潮,在当代生态危机的新背景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点,承续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精神,立足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剖析了当代技术异化的渊薮。从资本主义的文化形态、经济模式、政治制度以及技术类型等维度的生态变革与重建,探索了实现技术生态转向的具体路径,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就技术本体探讨实现技术生态转向的窠臼。然而,囿于思想内部的局限与弊端,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生态转向主张至今依然是一种浪漫主义乌托邦式的追寻。至此,需要对生态马克思主义及其技术生态转向思想进行...
  • 作者:秦龙 祝玲玲
  • 全文[ PDF 1826.0 KB ] 2019.6(6):36-47  共有 2705 人次浏览
  • 论恩斯特·布洛赫的生态社会主义理念
  • [摘要]进入20世纪以来,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本文从自然生态视角考察德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的自然哲学,进而从社会实践维度进一步探索生态学上可持续的技术乌托邦。布洛赫的根本思想是“乌托邦”。乌托邦是人的本质属性,不仅是源自“饥饿”的人的内部冲动,也是物质自身固有的可能性。他把物质理解为“历史的—唯物的—辩证的—人道主义物质”,与资本主义剥削自然的“欺骗技术”不同,“同盟技术”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基础上的亲和技术。凭借同盟技术及其共同生产力,人类必将克服导致人与自然异化...
  • 作者:金寿铁
  • 全文[ PDF 1879.0 KB ] 2019.6(6):48-60  共有 3644 人次浏览
  • 70年来的中国发展与海外中国研究
  • [摘要]编者按: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本期《国外社会科学》围绕“70年来的中国发展与海外中国研究”,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教授、台湾大学石之瑜教授、俄罗斯科学院亚历山大·罗曼诺夫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周武研究员和华东师范大学曹景文教授五位专家展开学术对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唐磊研究员受《国外社会科学》编辑部委托,主持了本次对话,对话以笔谈形式展开。
  • 作者:张西平石之瑜〔俄〕亚·罗曼诺夫**周武曹景文唐磊
  • 全文[ PDF 2197.0 KB ] 2019.6(6):61-73  共有 3413 人次浏览
  • 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
  • [摘要]教育是提高综合能力、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一条根本途径。20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系统性地扩大教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方面的作用,政府深度介入和支持教育扶贫领域,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政策体系和资助模式。本文结合不同历史时期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划分全生涯教育阶段,深入分析美国、日本、英国和北欧国家等发达国家阻断代际贫困的教育资助政策体系,展现其具体措施和独特的细节,梳理其核心特征与共性规律。在此基础上,建议根据现实需求和财政承受能力,对我国教育阻断代际贫困资助政策体系进行精细化和系统化升级,增加学前教育支出,...
  • 作者:闫坤 孟艳
  • 全文[ PDF 2369.0 KB ] 2019.6(6):74-88  共有 2850 人次浏览
  • 国外智力资本研究综述及展望
  •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智力资本作为企业的重要价值驱动因素,在提高组织绩效、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智力资本研究也成为关注的重点。本文从智力资本的理论和实务发展入手,对近年来智力资本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首先,系统阐述智力资本的定义和分类;其次,从不同层面出发,总结并分析智力资本的评估方法;再次,概括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现状、规范框架以及智力资本与组织绩效的关系;最后,剖析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展望未来的研究。
  • 作者:李连燕 王伟红
  • 全文[ PDF 1229.0 KB ] 2019.6(6):89-97  共有 2690 人次浏览
  • 国外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研究的理论焦点、立场分野与研究局限
  • [摘要]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推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各国学界和智库高度关注并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话语角度阐释了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内涵,分析了新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模式变革、工作形态转变和组织模式变革的规律与趋势,论述了新科技革命下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演化态势。总的来看,各国学界在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会创造就业还是破坏就业、会损害社会公平还是增进普惠、是否会挑战人类伦理等论题上存在一定立场分野,在研究方法、研究论域和对策建议等方面尚存一定局限。
  • 作者:孙璇 吴宏洛
  • 全文[ PDF 1615.0 KB ] 2019.6(6):98-108  共有 2915 人次浏览
  • 气候变化与世界贫富差距
  • [摘要]气候贫困是一个严重而亟待解决的问题。气候冲击引起的收益和成本是分布不均的,同时,气候变化会对劳动生产率和人才流动产生差异性影响,也会不成比例地改变各国的比较优势和运输成本。这些影响使得高纬度的发达国家和低纬度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如要缩小贫富差距,应该从相对贫困的国家入手。相对贫穷的国家在短期内要借助国际气候合作组织,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长期则须进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前者为主、后者为辅。
  • 作者:罗良文 茹雪
  • 全文[ PDF 1497.0 KB ] 2019.6(6):109-117  共有 2819 人次浏览
  • 国外全球能源治理研究综述:进展、局限与展望
  • [摘要]为应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能源市场价格波动频繁、地缘政治格局复杂多变以及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严峻挑战,全球能源治理逐步成为国际问题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全球能源治理呈现出的多种机制相互叠加、结构日益复杂化和碎片化的“失调”状态表明,全球能源治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国外全球能源治理研究初步构建起了以国际能源政策为导向的经验分析框架。然而,作为一个跨学科的新兴研究领域,全球能源治理研究仍存在诸多的局限,有待进一步深入和拓展。
  • 作者:万可 陈志恒
  • 全文[ PDF 1029.0 KB ] 2019.6(6):118-125  共有 2991 人次浏览
  • 国际绿色能源政策的政治学
  • [摘要]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型要求经济结构、技术和制度的深刻变革。绿色能源政策(green energy policy)的概念——我们常常这样来界定,它包括在已建立的环境安全界限内旨在使国家能源行业结构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相一致的政策措施——对这一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详细阐述了为什么国家通常需要在推动绿色转型中尤其是在能源行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什么会对其与非国家行动者的合作产生挑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我们以南半球的国家和有范例性的北半球国家的能源政策为例,来对此进行解释。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论者认为绿色能源政策的成功取决于三...
  • 作者:〔德〕安娜·佩格斯 〔德〕杰奥尔杰塔·维德坎-奥克托等 张英魁等 译
  • 全文[ PDF 1653.0 KB ] 2019.6(6):126-136  共有 2877 人次浏览
  • 彼得·诺兰对马克思理论与中国发展研究的贡献
  • [摘要]作为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转型而闻名的学者,彼得·诺兰的研究涵盖了资本主义全球化及其矛盾、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演变、中国和苏联的制度变革,以及全球商业革命和中国企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他的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国发展改革的政治经济学路径,跳出中西二元对立的分析框架,借助马克思理论综合分析了全球商业革命演变下的资本主义全球化及其内生矛盾,也深刻揭示了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所面临的挑战。在以文明冲突论为主流的西方学界,诺兰提出以独立、客观、务实的态度从中国视角看待世界,跳出冷战思维研究中国的发展经验,从大...
  • 作者:张燕
  • 全文[ PDF 2004.0 KB ] 2019.6(6):137-149  共有 2876 人次浏览
  • “美学政治”与感性解放何以可能——雅克·朗西埃美学政治理论评析
  • [摘要]法国“五月风暴”运动后,阿尔都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弊端逐渐显现,学者们开始对其进行理论反思,朗西埃的美学政治理论就是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产生的。朗西埃重新界定了政治的概念,并提出了其在美学上具有“可感性分配”的含义,以此为基础又提出了艺术体制理论,并对其进行了分类。本着批判借鉴的目的,我们有必要通过分析朗西埃在当今美学和政治问题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探究他的美学政治理论,并从其理论的提出背景和主要理论主张出发,探索这一思想的价值和本身具有的局限性,这对于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也具有一...
  • 作者:唐庆 冯颜利
  • 全文[ PDF 992.0 KB ] 2019.6(6):150-156  共有 3823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