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旧系统审稿   登录新系统审稿>>

建议您登录自己的邮箱点击审稿链接自动登录审稿系统 ×

在线办公

过刊浏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不信任政治”的重组:罗桑瓦隆论抗衡式民主
  • [摘要]罗桑瓦隆认为,选举式代表制民主下合法性与信任的长期分离,加上其他因素造成的社会不信任,使当前西方民主政治成为一种“不信任政治”。对社会的不信任力量加以组织从而发挥其对政治的规范作用,存在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两种方式。围绕监督、否决和审判三种权力的实践,罗桑瓦隆从民主主义角度加以理解并提出了所谓的“抗衡式民主”,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官员和政府有组织的监督、预防当局做出不能让人民满意之决策的否决机制,以及社会力量能够对政府做出独立的评估和审判。抗衡式民主面临着被民粹主义诱变至非政治的危险,需要巩...
  • 作者:刘训练 雷升伟
  • 全文[ PDF 1287.0 KB ] 2021.8(4):140-147  共有 1483 人次浏览
  • 拉克劳、墨菲“对抗”思想的建构路径及理论限度
  • [摘要]通过阐述对抗的不可根除性和非客观性,拉克劳与墨菲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终缝合的不可能性”,重申了政治的斗争本性和超越现存秩序的精神主旨。他们从主体的角度出发,认为对抗关系的建构需要主体间由从属关系转为压制关系,重视话语对于主体的建构作用,明确以对抗拆解资本主义认同,强调一种寻求暂时的同一性、体现社会异质性、包容多元性的对抗思维,为新社会运动提供理论支撑,进一步寻求当代反资本主义的新的斗争可能性。本文围绕拉克劳与墨菲的对抗思想,通过区分对抗相异于对立、矛盾的特点及其外在构成性特征,分析对抗关系的等...
  • 作者:杨植迪
  • 全文[ PDF 1536.0 KB ] 2021.8(4):148-157  共有 1385 人次浏览
  • 契约主义的代际正义理论
  • [摘要]契约主义是一种阐释代际正义理论的重要理路。高蒂耶依照侧重于“互利”的霍布斯式的契约论构建了一种以“世代之链”为内核的代际正义理论,而罗尔斯和巴里根据聚焦于“公正”的康德式的契约论,分别构建了以正义的储存原则和机会平等为主要内容的代际正义理论。高蒂耶的代际正义理论漠视了代际权力的不平等以及立约者之间的不平等所带来的难题,赋予了情感过重的角色。罗尔斯和巴里的代际正义理论能够部分克服高蒂耶的代际正义理论所面临的困境,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 作者:高景柱
  • 全文[ PDF 1526.0 KB ] 2021.8(2):111-121  共有 2822 人次浏览
  • “回归”抑或“转向”?——国外流动性研究的兴起、发展与最新动向
  • [摘要]“流动性转向”在国外社会科学领域产生广泛影响,也引起中国学者的热切关注。学者纷纷撰文从地理学、旅游学等角度对其进行概述和评析,但仍有两个问题亟待探讨:其一是对流动性“转向”说与“回归”说之辩缺少回应,其二是对2014年之后的国外流动性研究最新进展未做及时跟踪和思考。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比新流动性范式与传统流动性研究的本质区别,论证流动性转向不是对传统流动性研究的回归,而是在流动性发展新形势下做出了重大突破,表现在以下方面:跨越宏观流动与微观流动、人类流动与非人类流动、虚拟流动与物理流动、社会流动性与空...
  • 作者:刘英 石雨晨
  • 全文[ PDF 1577.0 KB ] 2021.8(2):122-132  共有 2618 人次浏览
  • 从海文和霍夫丁之争看中西心理学传统的会通
  • [摘要]海文(Joseph Haven)和霍夫丁(Harald Hffding)这两位19世纪的心理学家,究竟谁的思想可以作为中国心理学学科的源头?这一提问揭示了更深层次的现代心理学的学科认同标准问题,以及心理学镶嵌于其中的价值负载问题。“在起源上是西方的,在外观上是科学的,在方法上是实验的,以及在学科隶属上是非哲学的”,这些标准似乎并不能够清晰区分海文和霍夫丁。实际上,各种认同标准,包括实证取向所设置的在内,皆是由负载价值的不同传统塑造的。而如果仅根据当今实证心理学的标准确立心理学的正源和正统,则势必遮蔽这一问题所蕴含的丰厚意...
  • 作者:王波
  • 全文[ PDF 7550.0 KB ] 2021.8(3):149-157  共有 2104 人次浏览
  • 超学科研究评价:理论与方法
  • [摘要]在交叉学科研究基础上产生的超学科研究,由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的复杂问题所驱动,目的是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具有问题驱动、跨越科学和社会领域、涉及研究者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知识整合等特点。超学科研究评价则是检查、分析、促进和培育超学科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对超学科研究概念的探讨及超学科性的判断有助于梳理超学科研究评价的思路,建立超学科研究的评价框架可以规范和指导评价工作。在超学科研究评价过程中,知识整合是超学科研究评价的关键;研究的非学术影响很难衡量,具有长期、滞后、难于归因的特点;超学科研究评价涉及全...
  • 作者:蒋颖
  • 全文[ PDF 1651.0 KB ] 2021.8(4):128-139  共有 1474 人次浏览
  • 国外关于中国改革开放史若干问题的研究述评
  • [摘要]国外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和世界影响等问题上,其间存在分歧和争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进入中国实地考察,对中国改革开放史的认识日趋理性客观,他们既分析了国外偏见存在的原因,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正确见解。当前,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研究的国际学术论争激烈,国内学者要注重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话语主导权。
  • 作者:李娟
  • 全文[ PDF 1748.0 KB ] 2021.8(4):38-48  共有 1484 人次浏览
  •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俄罗斯的传播:脉络与演进
  • [摘要]文学作品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的海外传播是人们喜闻乐见且效果持久的文化交流方式,也是塑造国家形象和传播文化影响力最重要的工具。中国当代文学在俄罗斯的传播经历了低潮、曲折发展,直至近年来的稳定增长等阶段。初期以汇编多位作者的中短篇小说选集为主,逐渐发展到出版单一作者的中短篇小说集、成系列的主题小说集和长篇小说。近十年来,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对俄传播取得较大进展,中俄两国联合实施了一系列译介和推广文学作品的项目,俄罗斯一些综合性出版集团还抓住商机,通过商业途径主动引进中国小说版权。本文不仅梳理了中国当代文...
  • 作者:许华
  • 全文[ PDF 1905.0 KB ] 2021.8(4):49-59  共有 1531 人次浏览
  • 日本的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研究
  • [摘要]日本社会科学领域对中国环境问题的研究涵盖环境政策、特定领域、热点问题、对华环保合作等内容,在实践中积极推动了“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等对华合作机制的发展。从亚洲、全球角度思考经贸投资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区域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构筑等研究为我国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参与全球环保治理提供了镜鉴。中国学者积极参与环境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对话,能够推动区域环保事业与环保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
  • 作者:丁红卫
  • 全文[ PDF 1438.0 KB ] 2021.8(4):60-68  共有 1489 人次浏览
  • 罗兹·墨菲和他的亚洲研究
  • [摘要]罗兹·墨菲是美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学家,曾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深刻影响了欧美以及亚洲世界关于亚洲港口城市的研究。墨菲的学术研究由上海出发,继而扩大到亚洲各主要港口城市,旨在通过城市特征及城市角色来考察亚洲不同社会的性质及变化。在研究中,他部分接受了费正清的冲击—回应模式,并将冲击—回应模式的解释范围从中国扩大到亚洲。在亚洲研究中,墨菲着重关注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的比较研究,检视它们在西方冲击的背景下所做出的不同反应。而亚洲内部各国家对西方冲击做出的不同反应,促使墨菲将视线转移到亚洲本土。至其晚年,...
  • 作者:李鑫妍
  • 全文[ PDF 1546.0 KB ] 2021.8(4):69-78  共有 1588 人次浏览
  • 中国新时代与海外当代中国研究的新变
  •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的中国对经济增长方式、国家治理模式和全球治理的角色扮演有了新理念和新实践,中国发展的新动向为海外学术界围绕中国的知识生产提供了新动能。新时代以来,海外中国研究从视角上出现“重新发现政党”的新趋势,但研究范式和核心理论仍未摆脱“威权主义”的窠臼,议题设置也显示出更强烈的政治化倾向。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各国发展“中国能力”的需求愈发强烈,但各国的中国认知要走出“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体系还有长路,我们需要以“学术多...
  • 作者:唐磊
  • 全文[ PDF 1785.0 KB ] 2021.8(6):32-43  共有 1726 人次浏览
  • 美国儒学研究的历史、特点及走向——兼论儒学在美国中国学研究中的地位与意义问题
  • [摘要]对儒学的研究一直是美国中国学研究的构成要素,是美国认识、了解中国和中国人的重要途径。美国早期来华传教士开启了美国儒学研究的端绪,美国汉学的出现,则意味着美国儒学研究进入专业化研究阶段,随后形成的狭义中国学则开创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汉学对儒学的研究模式。美国汉学和狭义中国学对儒学的研究代表了美国儒学研究的主要模式,也形成不同的知识传统。但整体言之,美国对儒学的研究深受中美关系走势之影响,尤其与中国国力的实际状况相关。这种情况决定了美国儒学研究的未来走向及其在整体美国中国学研究中的地位和意义,只要中国保...
  • 作者:张舜清
  • 全文[ PDF 1529.0 KB ] 2021.8(6):44-53  共有 1739 人次浏览
  • 全球化时代与中国:概念、语境、问题与面向——英国社会学家马丁·阿尔布劳教授访谈
  • [摘要]作为全球化概念的首倡者之一,英国社会学家马丁·阿尔布劳教授在访谈中对全球化的内涵、框架以及未来发展做了进一步廓清,为国际传播以及其他研究提供了更准确和精细化的概念。阿尔布劳教授在历时和共时的语境中澄澈了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概念的理解误区,并在该理论前提下对中国在国际传播中如何塑造积极的国家形象以及如何进行国家形象传播给予了理论和实践视角的双重阐析。
  • 作者:王鑫
  • 全文[ PDF 1004.0 KB ] 2021.8(6):54-60  共有 1754 人次浏览
  • 边缘计算对政府治理的影响及其风险消解
  • [摘要]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政治数据的指数级增长以及网络带宽的负荷激增,造成云计算处理能力降低以及响应延迟等问题,难以满足未来政府治理的需要。边缘计算作为新兴的计算模式,能够规避云计算在集中式数据存储和处理等方面存在的弊端,在推动数据权力去中心化、实现政治隐私数据脱敏、提升政府数字治理效能、强化数据权力边界控制等方面作用明显。但技术本身不等同于治理新范式,对政府治理来说,边缘计算也带来了强化“政治黑箱”现象、加剧“政治数据”折损、模糊“数据协同”边界、诱发“数据责任”推诿等重大风险,迫切需要重视...
  • 作者:张爱军 梁赛
  • 全文[ PDF 1377.0 KB ] 2021.8(2):65-73  共有 2569 人次浏览
  • 数字政府建设的内在逻辑与路径构建研究
  • [摘要]数字政府作为数字化时代的政府发展新形态,其内在逻辑是以信息技术创新驱动政府数字化运行模式变革和治理理念更新,实现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理,增强政府整体性治理效能。在组织载体设计上,数字政府以“数字信息资源共享”为功能导向,以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另辟组织载体与相关制度设计;在运行机制上,数字政府建设强调在线协作、跨部门协同和线上线下的交互融合协同,实现整体性协同运行的路径建设。鉴于信息技术的工具属性和其他制约因素,数字政府建设需要以相应的制度建设来保障“信息技术创新”与“治理理念创新”的有机融合,实现...
  • 作者:陈娟
  • 全文[ PDF 1469.0 KB ] 2021.8(2):74-83  共有 2602 人次浏览
  • 代表性官僚制中的性别平等:隔离障碍及影响因素
  • [摘要]社会平等是人类追求的重要价值,而性别平等一般被认为是社会平等的三大范畴之一。对代表性官僚制中社会平等和性别平等的研究,不但把对社会平等的追求从政治领域扩展到行政领域,还推动改变了录用过程中的性别不平等。随着代表性官僚制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关注纵向层级和横向部门性别隔离的性别不平等问题成为官僚制研究的新热点。关于从个人、组织、制度层面厘清性别隔离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大量分析讨论,对推动社会平等和性别平等问题的改善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 作者:吕芳
  • 全文[ PDF 1284.0 KB ] 2021.8(2):84-92  共有 2604 人次浏览
  • 21世纪美国《每月评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
  • [摘要]《每月评论》杂志是美国极具代表性的知名社会主义独立刊物。进入21世纪,《每月评论》坚持独立思考的学术原则,对资本主义新变化和社会主义新变革敏锐发掘、尖锐批判、激烈辩论、热烈畅想,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突出贡献,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发展、分析帝国主义新世纪新阶段、探寻未来社会主义革命方向等政治学研究领域产出优秀理论成果,为丰富和发展21世纪美国和全球的左翼理论,深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思想,从而引领当前西方左翼马克思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崛起提供重要理论参考和...
  • 作者:符豪 程恩富
  • 全文[ PDF 1410.0 KB ] 2021.8(2):149-157  共有 2780 人次浏览
  • 晚期金融资本帝国的现代性危机与社会主义对全球现代性的重塑——第三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外国学者对当下全球变局的观察评析
  • [摘要]金融资本帝国是支配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在新科技革命时代,金融资本帝国得到某些方面的加强,包括其剥夺性、寄生性、腐朽性和反动性也得到了加强,使金融资本帝国进入其自身的晚期大危机时代。在晚期金融资本帝国时代,人权、自由、平等、个体自足、契约精神、程序正义、大社会小政府等自由主义的现代性理念遭遇危机,右翼民粹主义崛起,全球乱局加剧。与此同时,中国道路在发展生产力、消除贫困、抗击疫情、制衡霸权、稳定世界经济、推动全球治理等方面,表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潜能,重塑了现代性。在金融资本帝国的上升时期,西方国...
  • 作者:宋朝龙
  • 全文[ PDF 1864.0 KB ] 2021.8(5):127-137  共有 1689 人次浏览
  • 法律监督:中西范式的进路与分异
  • [摘要]法律监督是国家法治与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法律监督是一种“外置型”监督,重在纠察官邪、肃正朝纲,或弹劾百官、察举非法,是中国历史文化和法律传统的产物。西方法律监督从古希腊继承下来的传统是,权力和权威只有受到有效制约才是合法的。在形式上,西方法律监督以分权为特征,是一种“内置型”监督,限制权力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监督形式,作为独立部门的检察监督也是以特定法律效果为前提的。
  • 作者:余少祥
  • 全文[ PDF 1297.0 KB ] 2021.8(2):93-101  共有 2564 人次浏览
  • 德国的刑法合法性原理之双重视角及其启示
  • [摘要]在德国,从费尔巴哈到李斯特再到罗克辛,都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论证刑法的合法性,致使德国的刑法合法性原理独具特色。这种理论向度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德国缺乏法律至上传统和在赶超型国家背景下坚持了政府主导型法治。论证刑法的合法性,应当紧密结合本国国情。与德国相比,中国更为缺乏法律至上传统,故更应当从积极方面论证刑法的合法性,激活《刑法》第3条前段规定,提升刑法的理论自觉性;同时,应当继续坚持从消极方面论证刑法的合法性,为罪刑法定原则的有效贯彻提供理论支撑。
  • 作者:苏永生
  • 全文[ PDF 1281.0 KB ] 2021.8(2):102-110  共有 2547 人次浏览
«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