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旧系统审稿   登录新系统审稿>>

建议您登录自己的邮箱点击审稿链接自动登录审稿系统 ×

在线办公

过刊浏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与规范财富积累机制
  •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推进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提出一系列改革任务。要完成相应的改革任务,必须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包括收入分配制度不动摇,坚持多种所有制并存,并进一步规范劳动积累和资本积累机制,这是保障人民利益的制度基础;必须全面落实三次分配制度体系,规范运用三次分配的激励作用与公平功能,这是保障人民利益的关键举措;必须全力消除机会不平等,缩小二元体制等造成的机会差异,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和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奠定基础,下大力气...
  • 作者:陈宗胜
  • 全文[ PDF 9654639.0 KB ] 2023.10(5):1-16  共有 51 人次浏览
  • 局部冲突、经济制裁对宏观金融的影响研究
  •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总体局势趋于和平稳定,经济金融一体化不断深入,全球金融部门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局部冲突并没有随着全球经济金融发展而逐渐减少,而是以恐怖主义、经济制裁等新形式逐步蔓延。21世纪以来,地区冲突、国家内战以及恐怖袭击事件频发,同时,经济制裁作为新时期应对冲突和战争的常规手段被频繁使用,以上种种均对国际及各国宏观金融发展与稳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冲击与影响。对局部冲突对宏观金融冲击渠道、影响方式以及经济制裁的效力、影响和未来发展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评述和展望,可以为我国在复杂...
  • 作者:刘澜飚 白羽 齐炎龙
  • 全文[ PDF 14293308.0 KB ] 2023.10(5):43-65  共有 45 人次浏览
  • 全球供应链合作困境及其破解思路
  • [摘要]随着近年来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冷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日益遭受冲击,新冠疫情大流行叠加俄乌冲突,使全球供应链合作陷入困境,甚至面临解体之虞。逆全球化向国家本位主义的回归,无助于世界经济的恢复、企稳与发展。因此,谋求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的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探索摆脱全球供应链合作困境之策至关重要。首先,新的区域供应链合作模式正在取代旧的全球供应链合作体系。其次,国家本位主义导致当今全球供应链陷入合作困境。再次,全球供应链合作模式的变化本质上是金融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矛盾在国际分工与协作上的...
  • 作者:张兴祥 杨子越
  • 全文[ PDF 12332317.0 KB ] 2023.10(5):21-43  共有 42 人次浏览
  • 如何提高中国居民消费率?——基于居民收入分配视角的分析与测算
  • [摘要]消费需求不足是长期以来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因素。当前从居民收入分配视角,可以探究收入分配不平等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并测算通过改善收入分配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居民整体的消费水平。实证分析方面,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项目(CHIP)的多轮微观数据可有以下研究发现。一是收入分配是居民消费倾向变动的重要因素之一,1995—2018年间其贡献处于10%~30%,并且改善收入分配可以促进居民整体消费倾向的上升。二是当前在总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将收入最高20%群体可支配收入的10%转移给收入最低20%群体,可以使居民消费总...
  • 作者:李禛临 岳希明
  • 全文[ PDF 11542697.0 KB ] 2023.10(5):66-86  共有 40 人次浏览
  • 欧美应对气候变化的司法审查制度及其镜鉴
  • [摘要]美国存在《清洁空气法》等制定法,但其空气污染诉讼主要以判例法的形式展开,法院在审查空气污染案件时采用形式审查与实质审查相结合的方式。欧盟应对气候司法审查的关键在于对各成员国有关强制减排制度的司法审查,欧盟法院在法律适用上也是以判例法为主,重视均衡原则的适用。“双碳”战略下,无论是依据环境政策对企业限期整改、关停并转、优化提升,抑或依据法律对私主体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行政处罚等行政行为,均极大地影响了行政相对人的权益,加强环境司法审查对以法治方式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极大的保障作用。中国特色的行...
  • 作者:胡炜
  • 全文[ PDF 7514352.0 KB ] 2023.10(5):87-99  共有 23 人次浏览
  • 欧盟碳中和立法及其对我国的挑战和启示
  • [摘要]欧盟一直是气候变化政策和法律的倡导者和先行者。其气候政策与法律的推进可以分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出台之前的间接减排模式、《京都议定书》出台之后以降碳为中心的强制减排模式以及《巴黎气候协定》出台以来以碳中和为目标的自主承诺模式。自提出2050年建成“碳中和大陆”以来,欧盟积极推进碳中和立法,实施“绿色新政”,出台《欧洲气候法》,并启动“Fit for 55”一揽子立法计划,形成了以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气候行动评估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欧盟碳中和立法对我国而言既有挑战,也有启发,我国需要对欧盟在...
  • 作者:张宝
  • 全文[ PDF 10517597.0 KB ] 2023.10(5):100-117  共有 24 人次浏览
  • 碳中和目标下法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制及其启示
  • [摘要]法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源于全球气候问题的急迫性,作为欧盟创始国之一的法国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既有的理论资源,积极构建应对气候变化法制,形成政策、法律、行政法规交相呼应的应对气候变化规范体系,并通过以此形成的价值观来服务欧盟的外部行动,进一步维持和巩固其在气候变化中已获得的全球领导地位。同时,法国在国家框架之外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利用这种领导地位来加强其作为一个值得信赖的全球参与者的形象。应对气候变化法制的“法国方案”——理论渊源、实现路径以及所产生的内外效应,可以在气候...
  • 作者:秦天宝 吴羽涵
  • 全文[ PDF 8288870.0 KB ] 2023.10(5):118-132  共有 32 人次浏览
  • 德国刑法应对气候问题的新思考及启示
  • [摘要]德国刑法学界对于刑法能否介入以及如何介入气候保护问题存在激烈争议。气候问题的跨国性、结果归责的困难性、气候破坏行为的“正负”双向性等成了刑法介入气候保护领域不能回避的主要问题。但“气候法益”的重要性决定了刑法应当有所作为。持谨慎论的学者认为刑法对气候的保护仅仅是行政法的补充,具有侧面性和附属性。持积极论的学者则重构了气候刑法的保护法益及构成要件与归责逻辑。立足于我国的现实情况,应坚持刑法应对气候保护的谦抑性质,适度调整刑法的规制范围,以保障法的形式确保环境行政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落实。
  • 作者:蔡玥 王充
  • 全文[ PDF 11711246.0 KB ] 2023.10(5):133-153  共有 26 人次浏览
  • 地缘政治与区域国别研究的知识转型
  •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稳定和巩固世界政治秩序的需求刺激了区域国别研究在西方学术界的研究资助和系统发展,现代区域国别研究的知识体系也因此被打上了深刻的地缘政治及意识形态烙印。冷战结束之后,区域国别研究进入了一个“边缘替代”和边缘化的发展时期;而21世纪初以来的世界政治秩序的变迁,则重新激活了区域国别研究的地缘政治维度。区域国别研究具有超越地缘政治并服务于学科整合和文化对话的潜能,这种可能性的实现有赖于认识论层面的创新,其中一个有意义的路径是通过关系性思维来重建区域国别研究的知识体系,即将区域理解为...
  • 作者:刘春荣
  • 全文[ PDF 9858840.0 KB ] 2023.10(5):154-169  共有 21 人次浏览
  • 知识性与社会性:英国学派国际关系研究的知识社会学逻辑
  • [摘要]从知识社会学中的社会网络理论来看,英国学派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知识”网络结构,具有鲜明的知识性与社会性。知识性强调英国学派作为国际关系知识生产者、传播者与反思者的重要角色,即这一知识群体的内生性倾向。社会性意指英国学派的诸种社会关系,即英国学派国际关系研究与国际局势嬗变、学术机制建设、学术论战以及国际社会议题四重“社会—知识”结构密不可分。在英国学派的历史发展与学术实践中,知识性与社会性相互交织。20世纪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深刻影响了英国学派的建构路径、研究取向与历史进程。英国国际政治理论委员...
  • 作者:任东波 冯帅
  • 全文[ PDF 13328286.0 KB ] 2023.10(5):170-191  共有 22 人次浏览
  • 国际关系学与区域国别学的融合——兼论比较地区主义的作用
  • [摘要]区域国别学成为一级学科后,学术界对区域国别学与国际关系学的融合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国际关系作为一门较为成熟的学科,科学化取向是其主要特征之一,这与秉承诠释路径的区域国别研究存在较大差别。尽管如此,区域国别学与国际关系学仍然存在融合的可能,因为社会科学理论建构的经验来源于特定时空,社会科学理论由此带有了文化属性,文化理论也就成为搭建国际关系学与区域国别学融合的重要桥梁。以区域国别研究思路为基础,通过总结欧洲、中国、俄罗斯的历史和文化特征可以发现,依托国际关系理论,提炼出工具理性、关系理性和荣誉理性...
  • 作者:王志
  • 全文[ PDF 10308319.0 KB ] 2023.10(5):192-209  共有 21 人次浏览
  • 西方社会法形成的理论先导与实践进路
  • [摘要]19世纪中期以后,资本主义遇到了空前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为保护产业工人等群体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和生活安全,使得社会法得以最终形成。其中,空想社会主义、国家责任理论、人权理论、新财产权理论和福利经济学思想成为社会法形成的理论先导。在法律实践中,私法公法化和公法私法化成为法律发展的新趋势,使得第三法域的部门法——社会法应运而生。社会法源于民众的生存权保障,并为全体国民提供最后一道安全防线,具有不同于其他法律部门独特的法律价值、法律目标和法律功能。
  • 作者:余少祥
  • 全文[ PDF 8536499.0 KB ] 2023.10(5):210-224  共有 21 人次浏览
  • 从算法“弱民”到算法“强民”:动因、功能与改进路径
  • [摘要]算法“弱民”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算法歧视的“路径依赖”、算法结构的“保守主义”、算法技术的“弱民文化”、“弱民”浏览跟踪、算法“客观真理”等是算法“弱民”的客观原因。算法客体的“弱认知”、客体心理、“舒适圈”沉浸等是算法“弱民”的主观原因。算法“弱民”是算法客观与主观的“合谋”与“合塑”。从算法“弱民”到算法“强民”需要优化算法结构、以算法对抗算法、以伦理规制算法、以底层“反抗”算法等多措并举。
  • 作者:张爱军
  • 全文[ PDF 9188007.0 KB ] 2023.10(5):225-240  共有 22 人次浏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