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旧系统审稿   登录新系统审稿>>

建议您登录自己的邮箱点击审稿链接自动登录审稿系统 ×

在线办公

过刊浏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医学阐释学的理论旨趣、焦点议题与未来方向
  • [摘要]医学阐释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致呈现两条发展主线:一条是承袭阐释学经典本体研究的理论旨趣,深刻探讨了医学阐释范式、医学身体叙事及疾病的意义等主题。而另外一条主线则是医学阐释学的应用研究。尤其是近十年来,医学阐释学的观点与方法不断地出现在生物新技术、个性化医疗、精神疾病与医患沟通等焦点议题的研究中。但不足的是,当下的医学阐释学发展仍然存在着研究断裂、理论趋同与焦点分化等特征。因此未来本土医学阐释学的发展应该拓展理论研究的多样性基础,凸显领域性学科意识与融合跨学科研究视野等。
  • 作者:董丽云 邓玮
  • 全文[ PDF 1265.0 KB ] 2019.6(3):100-109  共有 2995 人次浏览
  • 全球国际关系学与中国的进路
  • [摘要]2019年被普遍视为国际关系学科(IR)建立100周年。过去多年间,IR是以欧洲和美国为考察对象,理论的建构也是从欧美的经验中发展起来的。当前的发展趋势是,国际关系学正在成为一个更具有全球性的学科领域,或一门全球国际关系学(Global IR)。从大趋势看,IR正在从西方的或基本是西方的学科发展为一门全球性的学科,而中国正在成为其中日益重要的一部分。建设“中国学派”的主张和努力逐渐得到更多人的认同,也在国际上受到了一定的关注。
  • 作者:任晓
  • 全文[ PDF 1054.0 KB ] 2019.6(4):141-147  共有 2987 人次浏览
  • 巴迪欧的“事件哲学”思想评析
  • [摘要]“事件”是巴迪欧哲学思想的核心,始终贯穿于他的哲学体系之中,他创造性地把现象学、后现代性、数学和自然科学等学科与哲学结合在一起,以此创建了“事件哲学”思想。巴迪欧的“事件哲学”思想以“事件”、“主体”和“真理”等核心概念贯穿始终,事件的断裂是其理论的基础,而他哲学思想的目标是为了追求“真理”,寻找实现共产主义假设的行为主体。从巴迪欧“事件哲学”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主要理论主张出发,探索这一思想的时代价值和其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具有一定启示和镜鉴意义。
  • 作者:王玉鹏
  • 全文[ PDF 1189.0 KB ] 2019.6(3):110-115  共有 3929 人次浏览
  • 阿甘本的生命政治思想及其启示
  • [摘要]自然生命一旦政治化,政治就成为生命政治。阿甘本在借鉴福柯的“生命权力”学说、阿伦特的“人权说”和施米特的“主权说”的基础上,以“神圣人”、“赤裸生命”和“例外状态”为核心概念,建构了其生命政治思想,尽管其思想理论体系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空想和浪漫色彩,但其独具一格的理论探索仍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启示意义。一方面,阿甘本关于共同体的阐释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另一方面,阿甘本借助对集中营、收容所等的分析,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现实进行了具体的展示与深刻的揭露,为我们批判现代资本主义政...
  • 作者:孟丽荣
  • 全文[ PDF 1193.0 KB ] 2019.6(3):116-122  共有 3332 人次浏览
  • 佩迪特的新共和主义民主理论及其评价
  • [摘要]经过西方民主理论的流变,菲利普·佩迪特雄心勃勃地提出了一种企图超越传统自由主义民主理论和协商民主理论的新共和主义民主理论。这种理论以整体论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以无支配自由为核心,以协商性、包容性和回应性等为具体特征,最早解读为“论辩式民主”,最新解读为“双层民主模型”。他的新共和主义民主理论带有明显的协商民主理论痕迹,为国家主权和人民主权的有效运行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性保障。这种理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但与此同时,它的逻辑起点注定了它的缺陷,最终无...
  • 作者:夏远永 张国清
  • 全文[ PDF 1227.0 KB ] 2019.6(3):123-134  共有 3438 人次浏览
  • 彼得·诺兰对马克思理论与中国发展研究的贡献
  • [摘要]作为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转型而闻名的学者,彼得·诺兰的研究涵盖了资本主义全球化及其矛盾、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演变、中国和苏联的制度变革,以及全球商业革命和中国企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他的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国发展改革的政治经济学路径,跳出中西二元对立的分析框架,借助马克思理论综合分析了全球商业革命演变下的资本主义全球化及其内生矛盾,也深刻揭示了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所面临的挑战。在以文明冲突论为主流的西方学界,诺兰提出以独立、客观、务实的态度从中国视角看待世界,跳出冷战思维研究中国的发展经验,从大...
  • 作者:张燕
  • 全文[ PDF 2004.0 KB ] 2019.6(6):137-149  共有 2870 人次浏览
  • “美学政治”与感性解放何以可能——雅克·朗西埃美学政治理论评析
  • [摘要]法国“五月风暴”运动后,阿尔都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弊端逐渐显现,学者们开始对其进行理论反思,朗西埃的美学政治理论就是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产生的。朗西埃重新界定了政治的概念,并提出了其在美学上具有“可感性分配”的含义,以此为基础又提出了艺术体制理论,并对其进行了分类。本着批判借鉴的目的,我们有必要通过分析朗西埃在当今美学和政治问题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探究他的美学政治理论,并从其理论的提出背景和主要理论主张出发,探索这一思想的价值和本身具有的局限性,这对于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也具有一...
  • 作者:唐庆 冯颜利
  • 全文[ PDF 992.0 KB ] 2019.6(6):150-156  共有 3819 人次浏览
  • 论霍布斯的正确理性概念
  • [摘要]从《法律要义》到《论公民》,再到《利维坦》,霍布斯的正确理性概念前后一致、完整统一。霍布斯表明,正确理性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也不是一种永不出错的官能,而是一种推理行为,一种对语言序列的计算行为。合乎正确理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从被经验证明毋庸置疑的原则出发进行推理;不被感官所骗;避免含糊的言辞。霍布斯强调,私人的正确理性不能作为衡量所有人行为的共同尺度,公民必须把国家理性看作正确理性,按照国家的法律也即民法行事。
  • 作者:赵柯
  • 全文[ PDF 1103.0 KB ] 2019.6(5):116-123  共有 3136 人次浏览
  • “是”与“非”:柯林斯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评析
  • [摘要]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外学者重要的研究对象。法律作为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因素,它的定位、作用以及同其他社会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人们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研究时不可避开的话题。英国法学家休·柯林斯以“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一理论模式为基点,在对经济决定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对法律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分析。柯林斯指出了法律的经济主义解释存在的缺陷,并通过对法律产生机制的描述和“实践”“意识形态”等诸要素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的分析,强调了法律在生产方式中的重要作用,以...
  • 作者:苗小露
  • 全文[ PDF 1017.0 KB ] 2019.6(5):124-130  共有 2893 人次浏览
  • 国外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下)——从法兰克福学派到人本主义与结构主义的争论
  • [摘要]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是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各种思潮迭起的时代,从法兰克福学派到法国二战后马克思主义研究,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解释思路,对当时及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一发展逻辑中,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结构主义等成为当时的主导性思路。这些不同解释思路的出现,既对理论发展内在逻辑产生了影响,又对时代问题进行了思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时的发展状态。理解这一过程对于推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无疑具有理论的借鉴意义。
  • 作者:仰海峰
  • 全文[ PDF 1930.0 KB ] 2019.6(6):21-35  共有 3202 人次浏览
  • 生态马克思主义技术生态转向的四维辨识
  • [摘要]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新兴思潮,在当代生态危机的新背景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点,承续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精神,立足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剖析了当代技术异化的渊薮。从资本主义的文化形态、经济模式、政治制度以及技术类型等维度的生态变革与重建,探索了实现技术生态转向的具体路径,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就技术本体探讨实现技术生态转向的窠臼。然而,囿于思想内部的局限与弊端,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生态转向主张至今依然是一种浪漫主义乌托邦式的追寻。至此,需要对生态马克思主义及其技术生态转向思想进行...
  • 作者:秦龙 祝玲玲
  • 全文[ PDF 1826.0 KB ] 2019.6(6):36-47  共有 2702 人次浏览
  • 论恩斯特·布洛赫的生态社会主义理念
  • [摘要]进入20世纪以来,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本文从自然生态视角考察德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的自然哲学,进而从社会实践维度进一步探索生态学上可持续的技术乌托邦。布洛赫的根本思想是“乌托邦”。乌托邦是人的本质属性,不仅是源自“饥饿”的人的内部冲动,也是物质自身固有的可能性。他把物质理解为“历史的—唯物的—辩证的—人道主义物质”,与资本主义剥削自然的“欺骗技术”不同,“同盟技术”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基础上的亲和技术。凭借同盟技术及其共同生产力,人类必将克服导致人与自然异化...
  • 作者:金寿铁
  • 全文[ PDF 1879.0 KB ] 2019.6(6):48-60  共有 3635 人次浏览
  • “塔克—伍德命题”批判:基于马克思主义正义观视角
  • [摘要]塔克、伍德及其支持者通过对资本主义的非道德主义批判,根据正义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相适应原则”以及“剥削有理且正义”等论据,提出了马克思没有批判资本主义不正义的论点,引起了关于马克思正义观的总问题之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正义学说的新论域。但“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其他学者并不认可上述观点,并分别从正义的“意识形态之思”“生产方式决定正义的固有缺陷”“剥削是资本主义最大不正义”等方面对“塔克—伍德命题”予以回应与反驳。塔克、伍德及其支持者由于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辩证法贯彻到底,在肢解马克...
  • 作者:李包庚 杜利娜
  • 全文[ PDF 1567.0 KB ] 2019.6(2):4-14  共有 5645 人次浏览
  • 论资本主义的未来:马克斯·舍勒与卡尔·马克思
  • [摘要]资本主义已没有未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已科学地证明了这个论断,马克斯·舍勒在其价值伦理学基础上的研究也得出了这一结论。马克思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一理论视域中,对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做了科学的研究。舍勒则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没落依赖于具有资本主义精神气质的资产者失去其法统以及这种人格类型的消亡,依赖于符合价值秩序的“新类型人”的出场以及社会正常的价值感受秩序的建立。舍勒对人格类型的“精神气质”的分析,在理论层面上丰富了对资本...
  • 作者:郑承军 陈伟功
  • 全文[ PDF 1374.0 KB ] 2019.6(2):15-24  共有 4608 人次浏览
  • 西方马克思主义个人观蜕变的经济学透视
  • [摘要]&nbsp;20世纪中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日趋衰微与它在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失误有重大关联。受福利经济时代资本主义繁荣发展的幻象所迷惑,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将文化意识形态批判视为促进个人觉醒的唯一路径,在关注个人自由的同时却忽视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学批判,致使其研究视野日趋狭隘而抽象,个人与社会呈实质性对立的态势。20世纪70年代末新自由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理念的高调崛起更是使西方马克思主义身陷困境,原先斗志昂扬的个人因丧失自我、意义结构碎片化而日趋萎靡。2008年金融危机中个人主义弊端的充分暴露、当代共享经...
  • 作者:董新春
  • 全文[ PDF 1295.0 KB ] 2019.6(2):25-32  共有 2928 人次浏览
  • 拉克劳与墨菲的认同政治思想及其局限
  • [摘要]拉克劳与墨菲被国内外学界公认为后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们致力于在资本主义的新形势下重建政治价值,以认同政治取代阶级政治,以多元抗争的民主模式作为民主政治目标。拉克劳与墨菲的认同政治思想是一种后现代政治理论,这主要表现在:政治认同具有多元性、不确定性等后现代认同特征;认同政治是一种有别于现代政治的差异政治、话语政治和运动政治。认同政治诞生于资本主义的语境下且局限于话语分析,其实质是多元的社会团体争夺分散的社会权力,而非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厘清拉克劳与墨菲的认同政治思想对于正确理解和评价后马克思主义...
  • 作者:杨植迪
  • 全文[ PDF 1071.0 KB ] 2019.6(2):33-40  共有 3411 人次浏览
  • 权力社会学
  • [摘要]本文是一篇自传性评论,回顾了西班牙社会学家卡斯特尔在过去50年(1965—2015年)的学术生涯中发表的研究成果,其主线是关于权力的实地理论的探究。本文既呈现了该理论逐步形成的过程,也不回避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矛盾。在卡斯特尔看来,权力关系是社会各领域最根本的关系。本文将展示他如何使用此方法来研究城市结构和空间动态学、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影响、全球化进程、新的社会结构——网络社会的形成,以及数字环境下通信和权力的相互作用。最后,本文针对我们所生活的网络社会提出一个关于权力的网络理论。
  • 作者:〔西〕曼纽尔·卡斯特尔 贺佳 刘英 译
  • 全文[ PDF 1523.0 KB ] 2019.6(1):129-138  共有 3507 人次浏览
  • 新民主国家的再分配理论:欧洲新民主国家的收入差距
  • [摘要]本文试图阐明欧洲新民主国家转型后经济持续不平等的原因和方式。新民主国家的民主并不会减少不平等,因为在高度动荡的选举环境中,穷人在选举过程中的低参与度和新民主国家政党的弱制度化,使得为了赢得选举的执政党利用再分配的公共政策为其核心选民和投票率高、能提供资源支持的组织化公民社会团体谋福利,以维持并巩固其选民基础。政府偏向于忽视不爱投票的穷人的利益,针对穷人的定向支出被削减,穷人在国内资源的分配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在对欧洲31个民主国家进行实证分析后,本文提出了“中间选民”理论的修正版——“中间可能选民...
  • 作者:〔美〕埃克雷姆·卡拉科 蔡金花 编译
  • 全文[ PDF 885.0 KB ] 2019.6(1):139-144  共有 2931 人次浏览
  • 社会-生态转型的挑战——基于社会生态学与政治生态学视角
  • [摘要]转型已经成为可持续性研究中的主要论题。这有利于引入全新的研究视角,但与此同时,也会带来一种风险,即把转型变成一种新的批判性教条,从而限制了分析的视野。本文在社会生态学和政治生态学的实证研究与概念分析基础之上,阐述了一种综合性社会-生态转型方法的核心元素,并指出要想推进对社会转型挑战的批判性理解,就必须把注意力集中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互相影响。分析强调危机驱动和自然占用以及其中权力关系的竞争性特征,可以为理解可持续性转型的社会提供新的视角。
  • 作者:〔德〕克里斯托夫·戈尔格 〔德〕乌尔里希·布兰德 等 何娟 摘译
  • 全文[ PDF 1686.0 KB ] 2019.6(2):112-122  共有 3991 人次浏览
  • 全球架构的变化——基于特朗普国际政策、欧盟和意大利形势的分析
  • [摘要]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前后,美国统治阶层内部发生了激烈冲突。在苏联解体近30年后,“美国新世纪计划”(PNAC),即令美国成为世上无可争议的超级大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的非凡崛起、俄罗斯的重组、世界舞台上新兴国家的出现,注定了美国单边主义行不通。特朗普改变了方向,不是接受真正的多极世界,而是试图在更坚实的基础上确认美国优先地位。美国没有解散军工联合体,而是将其增强。美国没有解散处于其严格控制下的军事基地和联盟体系,尤其是北约(NATO)。此外,美国旨在运用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和凶猛的贸易战重振近几十年来被削弱的工业,...
  • 作者:〔意〕安德烈·卡托内 刘小兰 译
  • 全文[ PDF 1487.0 KB ] 2019.6(2):123-131  共有 3155 人次浏览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