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旧系统审稿   登录新系统审稿>>

建议您登录自己的邮箱点击审稿链接自动登录审稿系统 ×

在线办公

过刊浏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发展中的非洲中国学:脉络、议题与特点
  • [摘要]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非关系的不断发展与深化,非洲国家成立了大量中国研究中心,开展对当代中国的具体研究。非洲中国学的议题集中在中非关系史研究、中国共产党研究和“中国模式”研究,研究方法跳出传统汉学研究范式和欧美中国学的框架,从对中国的“观察”到非洲的“参与”,正在形成一种具有非洲特色的中国学研究范式。
  • 作者:黄畅
  • 全文[ PDF 0.0 KB ] 2022.9(2):103-115  共有 1264 人次浏览
  • 从文化的相遇到知识的传递——论18世纪晚期欧洲汉学名著《中国通典》对中医西传的贡献
  • [摘要]1785年在法国巴黎出版的《中国通典》(Description générale de la Chine)集合了传教士汉学研究的认识成果,成为继《中华帝国全志》(Description de lempire de la Chine)之后又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欧洲汉学名著。《中国通典》通过对中国古代医学的评介,为欧洲科学界借助研究中医来进一步审视自身医学体系提供了宝贵的一手材料,促进了欧洲对中医药相关知识的客观认识和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18世纪中西医和中欧文化之间的知识对话与相互影响;同时也为当下后疫情时代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更好地为全球抗击新冠...
  • 作者:李真
  • 全文[ PDF 1912.0 KB ] 2022.9(2):116-127  共有 1257 人次浏览
  • “文化史”转向中的当代美国梅兰芳研究
  • [摘要]最近20多年来,美国的中国史研究发生了显著的“文化史”转向,并由此引发了一股对于中国戏曲代表人物梅兰芳的研究热潮。当代美国梅兰芳研究深受欧美当代社会文化理论的影响,尤以问题意识见长,主要聚焦于“传统的重塑与发明”“文化社会语境下的跨国演出”“自我东方化与文化反抗”“视觉图像中的梅兰芳”“男旦的性别政治”五大论题。区别于一直处于西方学术边缘、旨在介绍地方性知识的早期梅兰芳研究,这批当代研究在深入解读梅兰芳现象的同时,更通过中国案例来操演、回应乃至修正了欧美当红的文化理论,而今已然跻身西方主流学术之列...
  • 作者:何恬
  • 全文[ PDF 1400.0 KB ] 2022.9(2):128-136  共有 1232 人次浏览
  • 新时代海外中国学研究的理念、取向及进路再思——张冠梓主编的《哈佛中国学》读后记
  • [摘要]2021年出版的《哈佛中国学》一书,由于颇具前瞻性的学术旨趣和匠心独运的筹划和设计,在具有重要的信息价值和学术价值之同时,对于当下国内的海外中国学研究亦具有重要的启示与镜鉴之价值。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增进对他者的了解与对话的研究理念、聚焦于海外的当代中国研究的取向以及考察知识生产的社会情境之研究取径。
  • 作者:吴原元
  • 全文[ PDF 723.0 KB ] 2022.9(2):137-141  共有 1248 人次浏览
  • 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知与评价
  •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创新”的重大成果,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重要参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科学命题正式宣告以来,正在党和国家的工作部署中得到全面贯彻,并随着十年来各方面事业的辉煌成就而深入人心,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更加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依据。同时,国际社会也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主要成就、世界意义、成功秘诀、宝贵经验等方面进行多维度观察。这些认知与评价对宣传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塑造中国良好国际形象起到重要作用,也对我们更好地坚...
  • 作者:吴兴德
  • 全文[ PDF 1874.0 KB ] 2022.9(5):179-190  共有 1168 人次浏览
  • 原典实证跨越华瀛考索典籍引领学术——严绍璗先生与海外中国学
  • [摘要]严绍璗先生是中国著名比较文学家、古典文献学家、中国日本学家。本文结合严先生的治学历程,首先辨析了海外中国学研究的概念、范畴与性质,勾勒了日本传统汉学到近代中国学发展的大致脉络,呈现了严先生在日本中国学研究领域的学术成就;其次,通过梳理严先生考索东传日本之中国文献的业绩,阐明中国典籍在域外的传播所具有的重要文化价值和世界意义;再次,从五个层面以实例分析了严先生所倡导的原典实证研究方法,总结了严先生在海外中国学研究的整体学科构建中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 作者:周阅
  • 全文[ PDF 1584.0 KB ] 2022.9(6):152-161  共有 988 人次浏览
  • 加加美光行的中国研究及其倡导的“国际中国学”
  • [摘要]加加美光行是日本战后成长起来的重要中国学家,他毕生致力促进中日两国相互理解。文章回顾了日本中国学家加加美光行的学思历程,总结了他在中国研究领域的学术贡献,并阐述了他的中国观以及他借助中国研究反思日本社会的理念。文章还详细介绍了加加美光行积极推动的“现代中国学”学科与基于“共同行动论”的“国际中国学”研究范式,指出其对破除西方中心主义的中国研究的学术意义。
  • 作者:唐磊
  • 全文[ PDF 1528.0 KB ] 2022.9(6):162-171  共有 965 人次浏览
  • 游弋在哲思的家乡与异乡之间——卫礼贤《中国哲学导论》刍议
  • [摘要]本文运用胡塞尔现象学中“家乡世界和陌生世界”的理论去深度解读德国著名汉学家卫礼贤所著《中国哲学导论》的意义和价值,阐明其对中国典籍翻译与研究未曾言明的“微言大义”,以此展现卫礼贤在中西方文化与哲学的“故乡与异乡”之间,在“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之间,成为最成功的“摆渡者”之一的精神历程。卫礼贤的成功之处在于,他运用西方哲学的范式,创造性地阐释了中国三千年绵延悠长的哲学史。卫礼贤在中西哲学文化之间从容自在地“摆渡”,促进了中西文化的相互认知和相互理解,并把其中最璀璨的部分——哲思与智慧进行了分析...
  • 作者:薛晓源
  • 全文[ PDF 1311.0 KB ] 2022.9(6):172-179  共有 956 人次浏览
  • 卫礼贤与“道”——《中国哲学导论》中“道”的一词多译之探究
  • [摘要]本文通过对德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卫礼贤的最后一部哲学论著《中国哲学导论》(1929)的翻译和研究,整理归纳了卫礼贤对中国哲学的核心词“道”的五种不同译法,深入剖析了他如何用“一词多译”的方法,对中国哲学史上不同文本、不同哲学家、不同时代及不同思想维度中的“道”进行诠释。同时,本文以术语学(Terminologie)为研究方法,聚焦于卫礼贤用来翻译“道”的几个德语哲学术语,并对这些词汇进行溯源。以此为切入点,本文分析了卫礼贤作为对中国哲学与德国哲学均有深刻理解的汉学家,有意识地从跨文化比较哲学的角度出发,将“道”...
  • 作者:大卫·巴拓识 彭蓓
  • 全文[ PDF 1240.0 KB ] 2022.9(6):180-188  共有 990 人次浏览
  • 论分析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正义观的误读性重构
  • [摘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在对马克思政治哲学核心范畴进行探讨与重构的过程中,围绕马克思是否拒斥正义概念、是否用正义价值规范评判资本主义制度等议题展开了针锋相对的理论探讨。以正义议题为核心,柯亨、伍德等人以马克思是否建构道德理论体系以及剥削理论是否蕴含规范价值等为各自的理论进路,进一步拓展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论争有助于促进马克思正义观研究的深化发展,但争论双方囿于非此即彼的二分法思维和各自的理论预设,形成了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与其正义思想之间逻辑断裂的误解。我们必须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立...
  • 作者:杜利娜 刘同舫
  • 全文[ PDF 1313.0 KB ] 2022.9(2):87-95  共有 1241 人次浏览
  • 论马尔库塞为黑格尔思想的辩护——以《理性与革命》为文本
  • [摘要]在对黑格尔哲学宝库的挖掘中,解读剖析马尔库塞的相关论著对深入理解黑格尔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对《理性与革命》一书的文本解读,借助马尔库塞对黑格尔理性的普遍性、历史性、现实性等概念的重构性理解,力图把握辩证法的本体论基础和实体性内容,解剖黑格尔理性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在此基础上,探讨社会辩证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革命性和批判性,从马尔库塞的视角去透视,何以马克思是黑格尔思想遗产唯一的、真正的继承人。
  • 作者:高海艳 祝黄河
  • 全文[ PDF 952.0 KB ] 2022.9(2):96-102  共有 1212 人次浏览
  • 当代西方民主治理研究的前沿与热点——基于SSCI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 [摘要]民主治理是当下政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借助CiteSpace软件对科学网(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以民主治理为主题的4314篇SSCI文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民主治理研究的发展特点、主题分布与前沿热点。经过20多年的发展,民主治理研究总体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研究主题涵盖了治理主体、应用场域、基本工具、地区案例和价值理念五个方面;近年来新兴的前沿热点主要包括民主治理的危机面向和中国的民主治理模式。民主治理研究也存在不足,今后应当拓展研究方法,并针对实证案例进行具体的对策分析。
  • 作者:佟德志 林锦涛
  • 全文[ PDF 1909.0 KB ] 2022.9(3):110-123  共有 1189 人次浏览
  • 政治学视野下的西方社会运动研究:脉络与前沿
  • [摘要]本文从政治学视野梳理和分析了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的主要脉络及前沿方向。经历早期从“非理性”到寻找理性基础的转变后,社会运动研究从强调资源动员、政治机会等结构性因素的作用,转变为关注结构与行动之间的中介变量如框架、身份认同等文化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对社会运动的结果和影响的研究提上议程,社会运动对公共事务、民众意识的影响得以凸显。当前,数字化网络和媒体对社会运动的作用备受关注,心理学视角正被重新发现,大众运动政治与精英政治的交互更密切,政治与社会的边界日渐模糊。这些新变化扩展了社会运动研究的前沿,也使社...
  • 作者:刘颜俊 郭凤林
  • 全文[ PDF 2303.0 KB ] 2022.9(3):124-140  共有 1096 人次浏览
  • 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与普京地缘政治观的转变
  • [摘要]苏联解体导致俄罗斯地缘政治环境的剧变以及身份认同的缺失,从而造成了不同地缘政治思想重新兴起。从俄罗斯的身份认同出发,可以将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分为欧洲—大西洋主义和新欧亚主义,这两种主流的地缘政治思想影响着普京对俄罗斯地缘政治环境变化的看法。自2000年就任俄罗斯联邦总统以来,普京的地缘政治观经历了从“大欧洲”到“大欧亚”的变化。在普京的地缘政治实践中,地缘经济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当前世界大变局大调整尤其是大国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的形势下,深入挖掘普京地缘政治观的内涵及变化对我国的战略布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 作者:米军 王昊
  • 全文[ PDF 2097.0 KB ] 2022.9(3):141-154  共有 1488 人次浏览
  • 美国“模块化策略”的构建与全球技术安全困境
  • [摘要]中美战略博弈背景下,美国拜登政府面临着“全面遏制中国与西方盟友寻求战略自主”的战略困境,这一困境在科技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美国设计者看来,“模块化策略”所具备的“标准化与差异性互融”的特点有利于解决美国的战略困境,从而在遏制中国、团结盟友和维系霸权三者之间实现协调。拜登政府的“模块化策略”以修复盟友之间的断链为出发点,通过“少边主义”组建特定问题联盟,以组织的非正式化和身份保密原则实现协同,进而培养盟友技术竞争力,共筑美国主导的“技术生态系统”。而这种排他性“技术同盟”和“技术生态系统”的建立...
  • 作者:余南平 杜志远
  • 全文[ PDF 1810.0 KB ] 2022.9(4):61-72  共有 847 人次浏览
  • 信息技术驱动下官僚科层制的发展进阶、衍生问题与优化路径
  • [摘要]作为“理性的治理术”,韦伯的官僚科层制为政府乃至国家治理提供了一套完整、严密、高效的组织体系,构建了稳定的内在运作机制、合法的社会秩序与外在权威格局。然而,随着“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智能算法”等以数字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爆发,技术逐渐渗透到科层体制,给官僚制的组织形态、层级体系、权力格局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嵌入政府治理的广域场景,回顾从传统官僚主义到街头官僚主义再到算法官僚组织体系的转变过程,探究技术嵌入衍生的数据算法黑箱和自由裁量权等问题,最后提出平衡...
  • 作者:姜晓晖
  • 全文[ PDF 1734.0 KB ] 2022.9(4):73-83  共有 1024 人次浏览
  • 个人化政治叙事——一种西方左翼女性主义的视角
  • [摘要]50年前,在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影响下,在新左派的参与式民主理念启发下,西方左翼女性主义中的激进女性主义提出“个人的即政治的”,通过对政治的个体化重构,赋予女性全新的集体效能感和政治权力感,重构了女性发挥影响力的政治空间和实践方式。尽管受限于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这一政治理念难以让女性主义者在政治生活中真正赢得话语权,也很可能被种族、阶级和文化等现实困境进一步撕裂。但是,作为一种思想方式,“个人的即政治的”所激发的重视个人经验的理念弥散在社会科学研究的诸多领域,启发人们想象和建构一种更合理、更平等和更...
  • 作者:陈雪飞
  • 全文[ PDF 1334.0 KB ] 2022.9(4):84-92  共有 827 人次浏览
  • 从进步到异化:美国身份政治检视
  • [摘要]身份政治贯穿于美国历史,黑人平权运动拉开了现代身份政治的序幕。20世纪60至80年代身份政治诉求平等对待,左翼引领美国黑人和边缘群体反对歧视、追求平等待遇权。随着冷战结束与多元文化主义兴起,左翼与新自由主义支持边缘群体在寻求平等对待的基础上进阶身份认同诉求。次贷危机以来,美国的身份政治逐渐走向民粹化,呈现出左右翼民粹势力同频共振的局面。一方面左翼民粹主义者支持边缘群体主张限制执法和司法系统权力的行为,强化其差异性认同诉求,不惜将身份认同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另一方面,右翼民粹主义者以“让美国再次伟大”为...
  • 作者:林伯海
  • 全文[ PDF 2162.0 KB ] 2022.9(6):115-127  共有 1009 人次浏览
  • 从民意调查到民意计算:西方政治传播中的数字资本
  • [摘要]在政治场域,数字资本伴随政治精英对民意洞察的需求而出现。从传统的民意调查到当下行为大数据的搜集计算,民意数据逐渐被商品化,数字权力系统由此构建,并推动新的生产关系形成。数字资本由公众的网络累积劳动生产,具有不均衡占有、持续生产剩余价值以及不断流通和增值的特征。在西方的政治传播中,数字资本被用于计算民意,政治精英据此裁剪信息和调整策略,面向选民靶向传播。受阻于公众主体意识、民意计算低效度,以及传播情境的复杂性,数字资本尚未实现与经济资本或政治利益的直接显性转换,但其被用以创造价值来换取个人政治利益...
  • 作者:莫莉
  • 全文[ PDF 1926.0 KB ] 2022.9(6):128-139  共有 970 人次浏览
 1  2  3  4  5